刚过去的9月,我国高铁圈藏着三个“大动作”——阜黄高铁、南信合高铁、乌鲁木齐至奎屯三四线,齐刷刷闯过了“可行性研究审查”这道大关!别觉得这审查是走过场,它可是高铁项目的“生死线”:过了这关,才算从“规划图纸”往“实际施工”跨了关键一步,甚至有希望成为“十五五”初期首批开工的高铁。但你有没有想过,三条高铁突破,到底能帮多少人解决出行难题?背后又藏着哪些磨了多年的坎?
先说说阜黄高铁,这条北起安徽阜阳、南到湖北黄冈的线路,可不是普通的连接线,它是国家“八纵八横”里京港(台)通道的重要一段。全长318公里,设计时速350公里,总投资超500亿元,光覆盖的人口就超2500万——这里面最让人激动的,是大别山革命老区近10个县市,终于要告别“不通高铁”的历史了!
要知道,以前老区的乡亲想把茶叶、板栗运到外地,要么绕远路,要么等慢车,高铁一通,这些特产半天就能到长三角的超市;游客去红色景区,也不用再转好几趟车。今年7月它刚过了预可研审查,9月就开了可研评审会,湖北段甚至拿到了自然资源部的用地预审批复,速度之快,足见三省协作的力度——要知道以前跨安徽、河南、湖北三省推进,光协调线路走向、站点设置就费了不少劲,现在总算拧成了一股绳。
再看南信合高铁,这条从河南南阳经信阳到安徽合肥的线路,更是豫南百姓盼了多年的“横向大动脉”。新建线路长383到390公里,同样是350公里时速,还要设11座车站,像唐河北、泌阳这些地方,以后在家门口就能坐高铁。它能直接服务近5000万人,更关键的是,豫南以前没有横向高铁,去长三角要么往北绕郑州,要么往南绕武汉,等这条线路通了,从南阳到合肥能省近2小时,西北的煤炭、豫南的农产品,往长三角运也能少走不少弯路。它去年5月就过了预可研审查,今年9月终于开了可研评审会,之前卡脖子的跨省资金分担问题,现在也有了眉目——地方主动扛责任,这条“经济线”才算真正有了落地的底气。
最后说说乌鲁木齐至奎屯三四线,这条扎根北疆的线路,虽然设计时速250公里(预留300公里条件),但意义一点不小。它是兰新高铁往西的延伸段,也是新疆乌霍高铁的先行段,新建正线219.75公里,计划工期3.5年。
以前乌鲁木齐到奎屯,坐普速火车得2个多小时,高铁通了能缩到1小时10分钟,北疆城市群相当于实现了“同城化”;更重要的是,它能实现兰新铁路乌奎段的“客货分线”——以前客运货运挤一条线,货车得等客车,现在客运走高铁,货运能放开跑,对“一带一路”的物流运输来说,这可是实打实的效率提升。从去年7月启动勘察设计,到今年初测勘探、招标地质勘察监理,再到9月过可研审查,“新疆速度”背后,是边疆地区对更便捷交通的迫切需求。
这三条高铁看似不搭边,其实藏着不少共性:都是跨省跨区域的大项目,都曾因协调、资金等问题慢过脚步,却在今年9月一起迎来突破;它们覆盖的人口加起来超7500万,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规模。但差异也很明显:阜黄高铁是“老区振兴线”,南信合是“区域连接线”,乌奎三四线是“边疆动脉线”;设计时速有350公里的干线标准,也有250公里的区域优化标准;进展上,阜黄高铁的用地预审走得最快,乌奎三四线的工期最明确。不过现在还不是松口气的时候,要想2026年顺利开工,年底前还得完成环评、水保这些前置手续,可研批复、初步设计也得跟上,每一步都不能掉链子。
有人说“要想富,先修路”,现在的高铁早不是简单的“路”,而是区域协调发展的“毛细血管”——它能让大别山的红色旅游火起来,让豫南的农民多赚点钱,让北疆的物流快起来,更能把东中西部、边疆与内地的发展机遇串起来。以前老区百姓盼高铁,盼的是“走出去”的机会;现在高铁要来了,带来的是“请进来”的可能。
你不妨想想,要是你老家通了高铁,周末去邻省探亲是不是不用再赶早班车?家乡的特色产品是不是能更快卖到全国?你家乡有没有正在盼的高铁?或者你觉得高铁开通后,最该先解决家乡的什么问题?来评论区聊聊,一起等着这些“幸福路”早日通车!
安全配资平台,股票配资论坛,稳操胜券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