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以前干工程,接待客户一顿饭花个万八千不眨眼,年底回款了换辆劳斯莱斯当工地通勤车的老板大有人在;现在呢?连500块的招待费都要反复斟酌,有的老板把奔驰换成奥拓,就为了省点油钱。” 做工程分包的老杨,最近在行业聚会上的一番话,戳中了在场所有人的痛点——曾经风光无限的工程行业,如今似乎陷入了“钱难赚、人迷茫”的困境,不少从业者直呼“快撑不住了,快穷疯了”。
这种“缩水感”,首先体现在从业者的“钱袋子”上。以前工程行业利润空间大,就算项目管理粗放点,材料浪费点,最后也能赚不少钱。有个做房建总包的老板回忆,2018年前后,一个3万平米的住宅项目,毛利率能达到15%-20%,除去人工、材料成本,纯利润能有8%-10%,一年做两个项目,赚的钱足够买一套市中心的房子。那时工地的接待费、差旅费都是“实报实销”,项目经理出去谈业务,住五星级酒店、坐飞机头等舱都是常事,逢年过节给甲方、监理送的礼品,都是数千元的高端烟酒。
可现在呢?行业利润薄得像纸。一方面,原材料价格连年上涨,钢材、水泥的价格比2018年涨了30%以上,人工成本也涨了近50%,而项目中标价却因为竞争激烈,反而比几年前还低;另一方面,工程款拖欠越来越严重,很多政府项目因为财政压力,回款周期从以前的3个月变成了1年甚至更久,施工单位垫资施工成了常态,有的项目垫进去几千万,最后只收回一部分工程款,连成本都收不回来。老杨去年接了个市政道路项目,合同价800万,自己垫了300万买材料、发工资,结果工程完工快一年了,建设单位只付了400万,剩下的400万一直拖着,现在他连工人的工资都快发不出来了,更别说换车、高消费了。
除了钱难赚,行业的“内卷”更是让从业者越干越迷茫。以前做工程,只要有资质、有人脉,就能接到项目;现在呢?竞争激烈到“白热化”,一个小项目都有十几家甚至几十家单位投标,有的公司为了中标,不惜“低价抢标”,把利润率压到3%以下,甚至亏本也要做——就为了保住公司的资质和团队,不让设备闲置,不让工人流失。
更让从业者焦虑的是,行业的“玩法”变了,以前的经验越来越不管用。以前靠“关系硬、胆子大”就能赚钱,现在却要靠“技术硬、管理精”。比如现在的项目越来越强调“绿色建筑”“智慧工地”,要求施工单位会用BIM技术、装配式施工工艺、智能化监测设备,可很多老从业者对这些新技术一窍不通,只能眼睁睁看着年轻人拿着新技术、新证书抢走项目;还有的项目要求“全过程工程咨询”,需要施工单位不仅会干活,还要懂设计、造价、运维,这对传统施工企业来说,无疑是巨大的挑战。
有个做了20年工程的包工头老李,最近就很迷茫:他手里有一支经验丰富的施工队,以前靠接房建项目的劳务分包活得很滋润,可现在房建项目越来越少,新能源、市政项目又要求有新技术、新资质,他既没有BIM团队,也没有市政资质,只能接一些小活儿维持生计。他说:“现在每天都在想,下一步该干什么?继续干传统劳务,活越来越少;转型做新技术项目,又没钱、没人、没经验,真的快撑不下去了。”
但话说回来,工程行业真的“撑不住了”吗?其实不然。虽然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走不通了,但行业正在向“高质量发展”转型,新的机会也在不断涌现。比如新能源项目(光伏、风电、储能)、城市更新项目(老旧小区改造、地下管廊建设)、乡村振兴项目(农村道路、水利设施)等,都是国家重点扶持的领域,需求巨大;而且这些项目更看重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,只要从业者能跟上转型步伐,学会新技术、掌握新资质,就能在新赛道上找到机会。
就像老杨的侄子,几年前从大学毕业进入工程行业,没有像老杨那样做传统分包,而是选择学习BIM技术,考了一级建造师(市政+机电)双证,现在在一家新能源公司做项目主管,负责光伏电站的建设管理,月薪3万多,比老杨现在的收入还高。他说:“现在的工程行业,不是撑不住了,而是那些不转型、不学习的人撑不住了。只要肯改变,机会还是很多的。”
说到底,工程行业的“寒冬”,其实是行业洗牌的过程。那些靠关系、靠低价竞争的企业会被淘汰,而那些有技术、有管理、能跟上时代步伐的企业和从业者,会在转型中迎来新的春天。对于从业者来说,与其抱怨“撑不住了”,不如沉下心来学习新技术、积累新经验、拓展新赛道——毕竟,真正能撑住的人,从来不是靠运气,而是靠自己的能力和眼光。
你身边的工程从业者,现在都在经历怎样的困境?有没有人成功转型,在新赛道上找到机会?
需要我帮你整理一份“工程人转型方向指南”吗?里面会详细介绍新能源、城市更新、乡村振兴等热门赛道的准入要求、所需技能和证书,还有转型过程中的实操建议(如如何学习BIM技术、如何积累新领域业绩),帮你在迷茫中找到转型的方向和方法。
安全配资平台,股票配资论坛,稳操胜券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